关闭

用户登录
欢迎来到 城乡建设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城建资讯

85年书写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 时间:2021-04-19 10:56:48
  • 字号:

  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在这个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有一位为时代凝聚感动,为草原续写荣光的优秀共产党员——尕布龙。

  他这一生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叫我省长,我就是个牧民。”虽然尕布龙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如绵绵不绝的春风拂过了青海的山山水水,至今让百姓对他交口称赞、念念不忘。

  2016年1月31日,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尕布龙同志的先进事迹,并决定授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追梦赤子心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湟水大街上有一个时代楷模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这里是再现尕布龙同志光辉历程的所在,也是弘扬尕布龙同志赤子精神和“时代楷模”精神的平台。

  纪念馆始建于2017年,2020年10月9日正式开馆,建筑面积为2893.94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400平方米,是海北州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点。纪念馆通过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再现尕布龙对党忠诚、为民爱民、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在纪念馆一楼大厅两侧的展墙上,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楷模”栏目组对尕布龙的赞词和中宣部授予尕布龙“时代楷模”的表彰决定:“尕布龙是青海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他始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手握重权不谋私利,身居高位心系百姓,兢兢业业谋发展惠民生,退休后仍带领干部群众绿化荒山,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

  记者在讲解员童受星的深情讲解下,穿越时空去感受了“时代楷模”用85年书写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的感人事迹。

  1949年青海解放,尕布龙第一次见到了解放军,见到了一支“只为群众谋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不一样的军队,这让他格外欣喜,他早早怀里揣着哈达骑着马跑出数十里路去迎接。通过和解放军的接触,尕布龙愈发对解放军生出了敬仰和感激之情,他觉得解放军同志的事业正是自己所向往的,他决心将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终身的夙愿接续下去。

  1952年6月,在海晏县武装部长的介绍下,尕布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宣誓举起右拳的那一刻起,他就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生不渝的坚定信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54年受组织委派,尕布龙要去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任县委第一副书记、副县长。刚满28岁的尕布龙骑着马走了整整5天,到达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这里,尕布龙深入底层,为民排忧解难,一干就是13年。

  1985年,玉树地区发生严重雪灾,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接受省委、省政府交付的重任,赶赴灾区,组织人员救灾。

  通过当时的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雪灾情况非常严重,冻死的牛羊遍地都是,楚玛尔河边的藏羚羊像冰雕一样就那么直挺挺地立着,通往县乡村的道路都被大雪封死……

  当时指挥部完全可以设在格尔木,但尕布龙不同意,他要到一线去!大家只好跟着他把指挥部搬到了海拔4500米的五道梁上。挖雪开路,空投物资,转移群众,救治冻伤、雪盲的牧民……已年近60岁的尕布龙流着鼻血、喘着粗气往返于楚玛尔河畔。最后因高海拔严重缺氧,再加上重感冒,使他的心肺功能严重受损。但他却依旧一边输液吸氧一边指挥战斗。周围的人劝他先行撤离,他说“这个时候我怎么能走?等群众都安全了,我再走!”

  在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五道梁上,尕布龙和大家奋战了15天。救灾结束后,尕布龙因为缺氧身体受到了损害,落下了严重的肺气肿。

  拳拳公仆情

  尕布龙每年下乡入村行程多达上万公里,而且经常是半路下车,走帐篷、串牧户,到田边问农耕、在一线讲发展。他下乡调研时总是和司机、秘书挤在一间房里,拌一碗糌粑、喝一杯茯茶就够了,有时就是开水就干粮。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河曲草原鼠害严重,但是当时的人们意识不到鼠害对草原的危害,尕布龙就耐心地给大家讲灭鼠和恢复草原植被,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想尽一切办法组织各级干部打响了草原灭鼠的战役。每到灭鼠季节,他和灭鼠队员一两个月待在草原上,把草料装在袋子里当枕头,一日三餐都是河水拌炒面。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草原鼠害肆虐的难题,使河南县成为我省第一个、我国北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先进县”。

  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是他的责任,草原牧民的点点滴滴都是他的心之所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很多牧民到西宁看病,举目无亲,又不通晓汉语,食宿就医遇到很大困难,尕布龙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主动接纳八方来客,在自己的家办起了接待百姓的“牧民店”。

  “牧民店”是这样的:尕布龙用土坯将只有8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了5间半,半间是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搭了11张床,接待从牧区来西宁看病、办事的农牧民。

  当时“牧民店”里接待的农牧民群众少则七八个,最多时达到了几十个,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半年、一年。

  为了方便牧民们熬中药,家里需要生煤炉子,尕布龙家一年要买六吨煤。一个月要买150多公斤面粉。蔬菜、油料、茶叶用完了就买,炒面、酥油和肉食还得经常靠老家贴补。

  据尕布龙身边工作人员粗略统计,仅2001年之前的30年间,他带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贫困农牧民患者就有7000人。

  30余年,一万多个日夜,尕布龙在“牧民店”共免费接待来自基层看病办事的农牧民至少达到2.5万余人次,他的工资几乎都贴在了来看病的牧民身上。

  在“牧民店”做了3年饭的彭措告诉我们:“人多的时候,家里架着3口大锅,几拨人轮流吃饭。尕大哥和大家一起吃,从来不开小灶。”每次盛饭尕布龙都是看着大家都盛完了,饭量大的盛了第2碗以后,他才最后盛上躲到自己的小房间里悄悄吃。他是怕不够,担心大家会拘束、会吃不饱。

  余生化青山

  1989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绿化西宁南北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的重要决策,正式启动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同年3月,成立绿化工程指挥部,尕布龙任兼职顾问。

  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主动请缨挑起了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专职常务副总指挥的重任。指挥部建立初期,许多人对南北山绿化持怀疑态度,因为两座海拔接近2800米的荒山,岩石裸露,根本就不适合种植树木。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一件蓝布衫,一双黄胶鞋、满身泥土、肩扛铁锹的尕布龙带领着大家,在北山上选择了土质条件最差、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寺沟。

  在绿化初期,尕布龙既是总指挥、又是“民工”。每天天没亮,尕布龙就会早早地来到山上,挖树坑、抬树苗……等民工们到齐时,他已经抡着铁锹干了快两个小时。北山上的土硬得像铁,铁锨不管事,挖坑要用钢钎打,一上午下来,已是疲惫不堪。中午就和民工一起吃几口自带的干粮、喝几口黑刺叶泡的茶接着再干,一直干到天黑。

  有一次天黑快收工时,工友发现尕布龙不见了,原来干了一天活的尕布龙累倒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等人们找到他时,发现他已被大风裹卷而来的黄土掩住,身上、脸上、耳朵、鼻孔里全是土……第二天他因感冒,肺气肿发作,司机小赵劝他休息一天,他却说:“那怎么行!我就是死了也不过是一个人,山上的树死了可是大事!”说完就又上山去了。

  4年苦战艰辛异常。谁也想不到,尕布龙带领着农民工,竟然在林业专家认定最不宜植树的大寺沟种下了1000亩(67公顷)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0%。

  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走上山来参与到南北山绿化的事业中。大家都觉得作为一个省级干部,现在应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何必再受这份罪呢!可尕布龙却说:“躺在家里睡大觉可不行,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党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就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服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如今,南北两山已初步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生态环境。

  2001年,这位七旬老人荣获首届“母亲河奖”,这也是整个西北五省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他把两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只给自己留了100元钱作为纪念。

  2011年,尕布龙病重,很多人都想来看看这位百姓心中的“牧民省长”,可是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尕布龙用一生的坚守实现了“只要生命不息,为人民服务就不停步”的庄严承诺。尕布龙走了,身后没有留下什么,留下的只有两袖清风一身明月,留下了这片土地的苍翠和葱郁,更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百姓对他的思念、党和人民的肯定。(尹耀增 唐伟)

  感悟初心

  令人动容的赤子精神

  在时代楷模纪念馆一楼大厅尕布龙同志塑像的背后,一幅楹联上写着:暖语亲民政若和风拂西海,冰心律己人怀高格仰昆仑——这是对尕布龙赤子精神的高度概括。

  尕布龙每年利用春节回家替村民放牧,是为了不忘本,不失去牧民的本色;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每年两会期间他亲自给参会人员送茶倒水,让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们放松心情,说说心里话。每次下乡调研在吃完饭后,他都是悄悄将自己、司机和秘书的钱垫在碗下才离开……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无不令人动容,无不令人感动和敬佩。

  很多人对尕布龙的做法不理解,觉得尕布龙小题大做,是想图一个好名声,但他却坚定地说:“我要那个好名声干什么嘛?我什么都不需要!”就是这样一个什么都不需要的人,这样一个有道德、不讲虚话套话的人,却将精神财富和人格力量,深深地铭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值得每一位共产党员铭记和学习!

  “时代楷模”尕布龙同志的一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用行动彰显公仆本色,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用85年的时间书写了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时代楷模”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传递者、引领者和弘扬者,他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我们要学习和弘扬尕布龙同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学习和弘扬尕布龙同志身居高位、心系百姓,暖语亲民、政若和风的公仆情怀,学习和弘扬尕布龙同志手握重权、不谋私利,冰心律己、人怀高格的优良作风和宝贵品质,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尹耀增 唐伟)

  红色传承

  尕布龙赤子精神的弘扬践行者

  虽说清明节已过,但还是有不少群众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时代楷模纪念馆,祭奠“时代楷模”尕布龙。走一走他身为—名优秀共产党员走过的路;看一看他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听一听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来到纪念馆序厅,一尊穿着中山装、高4.5米的尕布龙雕塑巍然屹立在纪念馆正中央,雕塑四周鲜花簇拥、兰叶常青。在一盆盆红绿相间的鲜花中,两个塑料饮料瓶格外显眼。

  瓶子里装了半瓶水,插着白色和黄色的菊花,花朵依偎在一起,静静地在展厅开放。“这些花是清明节两位小学生带过来的,他们献了花,还敬了礼。”馆长唐伟说,随着纪念馆的建立,“时代楷模”尕布龙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来到这里感念尕布龙的奉献精神。

  位于海晏县三角城镇湟水河畔的时代楷模纪念馆,于去年10月建成。纪念馆从2018年开始筹建,那时唐伟还在县文化馆工作,为了写好纪念馆讲解词,唐伟从早熬到晚上,不断翻书查资料,以求更真实地还原尕布龙老省长的一生。

  “我当时写了近八个版本的讲解词,一直都在不断完善和补充其中的内容。”唐伟说当她读到老省长“牧民店”的事迹时,无比震撼,一个党员一时为人民服务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坚持为人民服务。

  馆里的4个讲解员,是唐伟亲自培训的,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党员,到纪念馆接受教育,这几天唐伟他们每天至少要接待4个团队。

  属于尕布龙的印记,不止在纪念馆。离纪念馆不远处,有一处小花园的德园广场,尕布龙老省长的半身像,静静地矗立在广场中,守护着海晏各族群众。

  哈勒景蒙古族乡,是尕布龙老省长自小生活的地方,他的儿女亲戚至今都生活在这里。“我们从不敢忘却爷爷的叮嘱,我们是牧民的孩子。”尕布龙外孙女、海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达什姐莉说。

  当听到哈勒景乡要成立尕布龙亲人宣讲团,达什姐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给乡上的党员讲尕布龙赤子精神,讲他给西宁百姓留下的郁郁葱葱的南北两山;讲他将自家房子改成“牧民店”;讲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情怀……

  弘扬时代楷模精神,要有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在去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哈勒景乡涌现出了不少党员先锋工作者,哈勒景村的党员额尔德尼,就是其中一员。

  额尔德尼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吸收村里的脱贫户,到他的养殖合作社打工,还为本乡和其他乡镇的脱贫户免费提供饲料,折合人民币达到了95000多元。与此同时,他还适时组织脱贫户及其他群众,进行种植养殖技术的指导。

  “‘人家说我是公仆,我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这让我深刻感知只有心怀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担起责任,奋力前行。”额尔德尼说,从老省长身上,他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看到了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本色,而他也愿将这一理念,根植于心,践之以行。

  “老省长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指南针。”哈勒景乡乡长杨赟告诉记者,尕布龙老省长退休后,在老家建了一座四合院,为当时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提供无偿服务。

  今年,哈勒景乡打算将四合院复原,转建到永丰村的党员活动室附近,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让当地农牧民党员,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守好初心担好使命。

  金银滩的牧草,嫩芽萌发,海晏农牧民的幸福日子,在当下更在未来。(丁玉梅)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乡建设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宝珍品商贸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乡建设法制网 cxjsfa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